俄罗斯有个修车大神,专修各种撞的面目全非的事故车,而且全是豪华品牌。但教授却挺同情下一任车主,买的时候以为是发变巅峰、极品车况、女士一手捡到宝贝了,其实是辆事故车!
如果你不是很讲究,可能并不排斥事故车,但你会发现事故车到哪都像过街老鼠,而且越发达的地方,对事故车定义就越严苛,比如我们认为一个小事故,修好后又能再战几年,但放到国外会直接报废!
这些报废车通过拍卖然后变成拆车件流到世界各地,比如神奇的陈田,很多新车还没上市,配件就有卖了,这些配件可能就来自试验车,比如碰撞实验或道路测试车,反正报废车也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回到主题,事故车明明可以修,干嘛要报废?
整容可以变美但不能治病
记得刚刚学驾照时,教练就叮嘱说车是修不好的。从使用层面来理解这话不对,再烂的车也可以修,但从性能层面理解这句话又没错,再高超的手艺也不可能把车修到原厂状态。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原厂状态?我们先了解一下汽车的生产过程。
车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它是一块块钢板拼接而来,这些钢板在不同的模具中会冲压成不同形状部件。而车身不同部位会使用不同的钢材,比如发动机盖、翼子板、车身这些部位用的是普通钢材,而前立柱、A柱、横梁用的是高强度钢材。
将不同形状的部件焊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车身。换而言之,车身是由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好比人的皮肤、肌肉和骨骼,一般的小剐蹭伤皮肤包扎一下就行了,小事故伤了肌肉问题也不大,低速追尾防撞梁变形,更换防撞梁和吸能盒就完事来。大事故伤到骨头问题就严重了,例如车架变形。
(实验室中的车身钢材强度测试)
车架变形,理论只要把车身矫正便可,但现实中为什么多数都选择报废?这里得说材料特性,我们经常会听到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两个词,但关于这两个词的解释却模棱两可。这么说吧,屈服强度代表材料内部应力极限的一个阶段,好比拉橡皮筋,拉到一定长度时需要很大的力,但再使劲拉这根橡皮筋时它就突然放弃抵抗了,不用更大的力也可以拉更长,且在这之后橡皮筋再也不能复原,那么这个力就是屈服强度,再往后拉橡皮筋又会临死反抗应力增加,这就是拉伸强度。
车架变形后是可以矫正,但矫正只是让外观恢复原样,材料本身性能已经不行了,换而言之,矫正后的车架如果再遇到相同的碰撞,根本不可能再起到保护作用。发达国家事故车不维修直接报废的事,我们看起来好像挺浪费,实际上是因为伤到车架后,已经不能保证车身安全性了!
事故车不能碰?
车身是焊接起来的,要把车架上报废的部件拆掉很麻烦,何况有些车是激光焊接,就算暴力拆解成功,也要重新焊接回去,那么怎么保证这些部位焊点可靠?除了点焊,现在很多车都开始用结构胶,工艺又复杂不少。
一旦新焊接上的部位出现脱焊那可不是好玩的,所以大家一般都只矫正不点焊。另外车身拆解和点焊工程量很大,维修价格与这辆车的残值可能相差不大,所以保险公司也愿意按残值报废!
这么一说是不是意味着车架变形就彻底报废了?也不完全是,使用符合材料的车身可以维修。比如宝马有些车它不是焊接,而是用铆钉加胶水,修复车身之前可以把受损的部位切掉,然后用新的部件替换,再用胶水和铆钉连接。
铆钉配合胶水的工艺降低了车身维修难度,而且换新部件比起矫正更能保证车身强度,但是复合材料造价可不比钢材低,所以不可能所有车都这么做。
写在最后
一般的事故车都可以把它修的跟新车一样靓丽,可一旦伤到车架,这辆车安全性就没法保证,况且维修过程费时费力,从成本角度看也不划算。但假如像某些地方一样,事故车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你有客户我有资源,那么事故车就有市场了,如果以拆车件的形式流入市场,还能说是资源重复利用,但以二手车的方式流入市场,就有隐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