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一个常年占据中国汽车销量榜榜首的品牌。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品牌旗下的车型也越来越多,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从1991年,一汽大众的捷达正式下线,更是打开了中国平民用车的时代。但是如果溯其根源,其实捷达这个车型,就已经说完了中国一汽大众到目前为止的半部历史。
NO.1 国民轿车“捷达”
神龙富康、上众普桑、一汽捷达。相信八零后的朋友,甚至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朋友对于这三台车都不陌生,这三台车曾经被称为“老三样”,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中国人用车的一种情怀,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占有量不断的增加。
中国国内的“第一代”捷达在1992年正式组装下线,命名为“捷达”。可以说从这台车开始,中国逐步走进了家用轿车时代。其实1992年中国国内的“第一代”捷达是从德国直接引进的“第二代”捷达(Jetta A2)。而这台车在1992年已经在国外停产,彼时之前八年时间,国外的Jetta A2总销量达到了170万量,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车型。
而一汽大众,则一直使用着第二代捷达的底子,逐渐从原来的配件进口,国内组装发展成后来的纯国产,不断地革新生产,推出了诸如捷达王、捷达前卫之类的让很多家庭走上了私家车道路的经典车型。并且国内生产的捷达有着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就是行驶60万公里没有大修,这对于国内生产的车型来说尚属首次,也正是这段历史,“捷达能跑”的观念自此时在人们心中扎根。
而现在的在售的捷达,除了车标和名字还是当年的捷达以外,已经完全和Jetta没有任何关系了,现在的捷达生产平台是与Polo一样的PQ25平台。尽管有些可惜,但是jetta A2的底子确实太老,继续沿用只能让很多新潮的实用性配置无法搭载在量产车上。但是新捷达却是从一个小型车平台,硬是拉皮进入了紧凑车型市场。
NO.2 皮实耐造的代表—宝来(Bora)
2001年,一汽大众的宝来面世让其有了“驾驶者之车”的称号。同时搭载了1.8L自然吸气和1.8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的确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同时,当年的宝来可是国内第一款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紧凑级轿车。敦厚,皮实的造型,在当时罕见的强劲动力,灵活容易上手的操控,成为了不少经济已经走向小康的家庭首选之车。
其实2001年的宝来,是1998年在欧洲面世的第四代捷达(jetta A4),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款车开始,德国大众也没有再延续二十一世纪以前三款jetta 车型方头方脑的造型,改用了较为柔美的流线造型,这充满活力的造型在当时也是引起世界性的、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宝来(Bora)这个名字其实是当时这款车型在北美以外地区通用的名字,但是到了中国来之后,宝来的定价就已经比当时在售的捷达要高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宝来的定位高于捷达,成了众多人心中的感觉。而实质上,就是jetta的换代车型。
到现在,中国的宝来,还继续沿用着名字和老平台,并不断的对于外观进行升级生产销售着。
NO.3 运动家用兼顾的典范—速腾(Sagitar)
速腾的名号相信可能一些对于大众品牌并不了解的朋友都听过了。“跨级”、“运动”、“家用”等等的形容词都一股脑的砸在了它的身上。从2006年开始,一汽大众速腾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推出了1.6L、2.0L、1.8T三种动力总成可供选择。速腾的操控性比当时的宝来更好,底盘整合度更高,车身更加沉稳,同样,定价也比宝来高不少。
当时的速腾本质就是大众公司在2005年基于PQ35平台所生产的第五代捷达(Jetta A5),于洛杉矶车展面世与众。其在外国的名字有Bora Jetta 、Vento、Sagitar,多种名字。当时引用了比较新颖的U型前脸,这前脸造型也曾一度运用在大众家族其他车型上。
小编不否认速腾的表现的确不错,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速腾的定价稍高,对于一款诞生于紧凑级平台的车来说,过于多的“跨级”噱头使得其产品力显得稍低。但是由于大众品牌的深入人心,速腾的销量一直是其他合资品牌的紧凑级车难以企及的水平。
小编总结:其实纵观整个一汽大众的紧凑级别车型来看,如此定位也是属于正常,毕竟新平台的新产品肯定有其先进而且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每一代新产品进入国内之后的定价差异较大,本质差异却并不大,并且在近几年出现的,断轴门,变速箱事件,简配,以及德国大众的排放门事件,不由得让人怀疑大众的产品质量可能与其相当高明的营销手段不成正比。
PS:大众还有很多故事,一篇文章不足以叙述完整,以后有机会小编会继续为大家扒开大众品牌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