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看官们拔冗收看【新能源汽车问答栏目】,由玩车教授、一姐联袂主持。本节目将以网友评论区提问、教授作答的形式呈现,为广大车友答疑解惑。
话不多少,问答走起,键盘响起~
新能源汽车问答栏目
Q1:如果新能源汽车没有补贴了,会如何发展?
熬过最黑暗,便是光明处。正是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以及新能源补贴,才让群众基础浅薄的新能源车走过那片荒芜境地。
2020年取消补贴、正式步入双积分时代后,是黑暗来临抑或终见天日?悲观看来,更像是前者。脱离新能源补贴的庇护,首当其冲的当属中低端新能源车。此前的成本优势被缩小之余,续航短、充电慢等劣势会被进一步放大。
拿掉补贴,失去降维打击的错位优势后,中低端国产电动车将直接对垒产品力过硬、价格相近的合资竞品,孰胜孰负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没有补贴的北汽新能源EU5 R500售价高达22万元,相近预算,给我一个不选雅阁混动、凯美瑞混动、奥迪Q2L的理由?
当务之急,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缩短与同级主流合资车的差距,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提升,此前饱受诟病的操控模糊、冬季性能衰减、轻量化水平欠佳等痛点亟待解决。
但也不用太悲观,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到来,一般内燃机单独驱动车型已经难以达到严苛排放标准,倒不如提前“屯”点混动车型过冬,过渡至于顺带“混”点积分。此外,汽车功能朝向智能化发展,用户的人车交互体验环节也应得到重视,新品研发要学会从善而流。
补贴退坡后,中低端新能源车汽车将驶往何方?尚未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双积分政策将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让新能源车真正入局市场经济。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未来新能源车的选择将更多元化,相关配套也将更完善。
Q2:造车新势力在发展过程中将遭遇哪些困难?
A:教授归纳为下述四点:
(1)品牌包装
别小看这一环节,它不仅仅是为产品披副好看皮囊,更是指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各类场合,将产品的个性特征以多载体形式进行塑造和推广。通俗来说,就是要让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你的品牌概念。
举个例子,背靠沃尔沃“大树”的领克在品牌包装时更倾向于往合资品牌的定位靠拢,时尚轻奢的品牌气息甚显洋气,显然更对年轻消费主力军的口味。
而自诩中国豪华SUV开创者的WEY则更强调源自本土,凭借靓丽外观在上市之初便月销过万,随后却在重聘C罗代言后遭遇断崖式销量下跌,这与外观审美疲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不无关系,如今颇有消费口碑的意味。
如此看来,成功的品牌包装能为初创品牌定下高端、豪华的调性,量产产品的溢价能力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LYNK&CO和WEY的大相径庭便不显奇怪。这也是为何前途汽车选择将一款售价不菲的纯电动跑车K50选作首款量产产品,一旦定下高起点,往后推出的亲民产品也能自带高端光环。
(2)资金问题
缘何初创企业的创业故事一个比一个动听、推广PPT一个比一个酷炫、产品概念一个比一个浮夸?不难理解,只为吸引更多融资,因为资金就是造车新势力的生命线。有Cash才能让前期方案落地,早日让不懂车的融资方、股东看到量产车,方便再一次张手要更多的钱。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最好别来掺和造车。由此可见,初创企业造车是一件需在短期内投入海量成本的烧钱事儿。
蔚来汽车首款量产车型ES8前期交付量仅一千辆出头,甚至还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交付,被资金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蔚来唯有远赴美国上市,用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筹集资金以维持后续建厂、生产、研发,争取年内交付一万辆,赢下与小鹏汽车的赌约。
(3)生产命脉
生产资质迟迟未批,但又急盼实现交付抢占先机,为此,不少造车新势力选择了“寄人篱下”的代工生产。代工生产不见得就是坏事,它能带来减去大笔自建工厂费用、短期内实现量产、降低研发成本等眼前利益。诸如蔚来与江淮,小鹏与海马,电咖与东南,博郡与一汽等。
初来乍到本就输在起跑线,无法对生产供应链实现掌控更是雪上加霜,缺乏完整的造车能力,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致命。引用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所说:“好像给自己的宝宝,找了一个代孕妈妈”。
或许,真的如前途汽车总裁陆群所说,自建工厂才是造车新势力的最终出路。产品才是品牌的命脉。
(4)售后服务
新企业“试水”新产品,消费者自不然会对其可靠性、耐用度打上问号。可以说,初创车企的首批量产产品决定了往后群众口碑的基调,假若在这敏感、脆弱时期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这对于一个新兴品牌而言,无异于失能性打击。棒打出头鸟,急着交付干嘛?咱稳中求胜~
不可否认,造车新势力钟情的,确实做到从消费端拉动制造流程和供应链。但从售后看来,缺乏规模化的经销商实体店模式,他朝产品销量上去以后,会否继续维持人力成本颇高的上门保养维修服务呢?与友商4S店合作,又能否确保店员视为己出,表现出足够的耐性服务于你呢?
如此看来,建立完善的实体销售网点,解决用户保养维修“无门”的燃眉之急才是正道。在这基础上,实现网上客制化定制和店内现车销售并行的销售模式岂不是更加理想?
从造车新势力现时推出的维保服务中能看出,大伙无不在充电设施、充电优惠、Wifi流量、直营体验店、质保维修等人性服务环节上大下苦功,倘若能将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售后元素实现有机结合,想必能在造车新势力的并驾齐驱中一马当先。
Q3:中国有可能像逆袭手机和家电行业那样逆袭汽车行业吗?
A:如果非要在汽车和手机、家电间找到些联系,那小米、乐视、格力、三星、苹果、华为等想必位列其中。
中国手机、家电行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擦亮了“国货当自强”的牌匾,更在于以国货名义走出国门,并享誉海外。蔚来汽车赴美上市是否就意味着自主汽车走出国门?显然不。在未获生产资质、尚未自建工厂、未能完成大批量交付的前提下转战资本市场,不过是“求财”罢了。
纵观国内市场,自主汽车能在合资车的围剿下造出整车并成功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唯有生存下去方能谋求发展。而国内庞大的自主车体量再一次证明,自主车成功了。LYNK & CO和WEY等高端品牌的诞生,展现出自主汽车的向上决心。
在国内纵横捭阖、打破合资车的垄断固然值得高兴,但想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却绝非易事。要复制华为、小米、一加等自主手机的海外佳绩,除了洋气的品牌包装外,还少不了过硬的产品力和经得起推敲的可靠性。
中国贵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高关注度和高需求量无疑为国产车的崛起提供了丰厚的天然优势,也为自主车进军海外市场的远大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期问答节目过后,教授会在评论区甄选网友疑问并在下一期文章中予以详细解答。想参与到节目当中的你,不妨踊跃留言、慷慨点赞!
文章点赞不上千,
盒饭又得丢鸡腿,
看官们行行好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