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引擎巨大的轰鸣,百公里加速在6秒的性能车永远能使人肾上腺素快速分泌。性能车或许不是作为主流车型遍布于市,但是性能车绝对是汽车发展到今天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汽车在诞生之初到现在逐渐从工具演变成玩具,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以汽车作为竞技道具的赛车体育。所以性能车的存在,满足了相当大一部分将车定义在玩具与工具之间的用户群体。
性能车从来不会是汽车圈子里冷门的话题。但是在中国,性能车的销量普遍遇冷,甚至在很多外国的汽车媒体以及业内人士看来,性能车在中国的销量简直是一个笑话。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何卖不出性能车?
务实至上的用车环境限制了性能车的普及
中国的汽车消费者目前来说还是“用车”大于“玩车”。在国人看来,一辆车更多的是用来上下班通勤,要么就是跑个长途去探亲访友或者来一次远游。对于主要针对动力的压榨,极限的攀爬的性能车来说,并不能引起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
高昂的售价将消费者拒之门外
在如今大众旗下四款性能轿车实行国产化之前(高尔夫GIT POLO GTI 速腾GLI 凌渡GLS),在以往性能车都是以进口的方式进入中国,售价十分昂贵。不少性能车在国内的售价基本上都是可以买到B级以上的车型甚至更高级的轿车。
当然这对于主要以进口的方式进入中国的性能车来说并不算太贵,但除了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年轻人以外,国内基本国情是,购买售价在三十万以上的汽车的消费人群普遍的意向车型都是以更大的空间、更舒适的感受、或者更加行政商务的风格。试想,谁会拿四十万买一台高尔夫呢?
民用版紧凑级车的崛起更弱化了性能车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第十代新思域,多数人认同感超高的外观和随时跑进8秒内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这种加速表现已经足够让一些主流性能车感到汗颜。而且新思域上市之后的售价,让不少在以往对于性能车望尘莫及的年轻人重新拥有了速度与激情的梦想。
车企对于主要消费人群定位在年轻群体中的A级或者A+级的轿车的性能提升动作不可谓不大,再加上现在家用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崛起,所引发的品牌之间价格战已经趋于白热化。普通民用版的A级车性能不差,而且价格更低,又如何让售价动辄好几十万,而且车身尺寸本就是紧凑级甚至小型车定位的性能车有赖以生存的空间呢?
国内对于汽车个性化的态度尚不明确
性能车存在的另外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个性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车辆外观的改装,为了追求汽车所能达到的极限,真正的性能车玩家往往会对于提升自己爱车的动力和操控性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求更完美的效果。
然而,这些对汽车的改动在我们国家十分容易触犯各种的法律条例,改装车在中国的生存空间非常小。所以这也导致了生来为了改装的性能车在中国的存在感特别低。
编者语:说到底,中国的汽车文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国人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还是偏向使用性质的配置、车辆空间、综合实用性等方面。用车的氛围还没有全面的从“务实使用”向“任性豁车”的环境转变。当我们的用车环境,政策宽度,和更多的喜欢驾驶中带来的乐趣,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快感的年轻人有能力购买意向车型的时候。相信性能车在中国,绝对不会是一个冷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