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暗投,是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这个成语用在中国车市似乎也适用。很多媒体叫好的车,市场表现却非常惨淡,反而很多天天被吐槽的车,却销量长红。为何中国车市会有这种神奇的现象?教授今天就和大家说道说道。
中国消费者买车第一要素就是牌子,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关键要看起来够高级。同样是买车,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汽车只是代步工具,跑得快装得多比较重要,福特的皮卡长年销量冠军,但美国人并没有觉得福特高级。欧洲人则偏爱旅行车,同样不是因为旅行车比较高级,而是他兼顾了轿车的操控和更大的储物空间,符合他们的用车需求。
反观中国市场,大众卖得好要归功于其外观设计的质感和品牌营销,同样价钱的大众确实要比日系、法系的车要看起来更具高级感,虽然其产品力并没有优势,论操控法系更好,论可靠性日系是首选,但大众的销量却大幅度的领先。
教授不是针对大众,事实上是整个德系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度都高于其他品牌,豪华品牌亦是如此,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拼命提高产品力,但同样价格下无论你产品力高出多少,绝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只认BBA。
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汽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代表面子,哪怕是乞丐版的奥迪A3也比高尔夫R要强,关键是妹子认四个圈啊。
中国消费者只看面子工程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汽车的不了解,而这则是受到中国的汽车历史相对还很短,汽车的普及程度也还比较低的影响。
记得教授上周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品牌的点评,其中对哈弗行车品质提出了批评,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你到底懂不懂?到底开过没有!其实正是因为教授开过很多车,有了对比才敢评论。我也可以理解车主对自己爱车的维护,我对中国品牌也是持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正是因为国内大部分人开过的车很少,买车之前也基本没有接触汽车知识,所以很难从产品力方面去分辨车的好坏,所有车都能跑能载人,其中好坏的区别却很少人能客观规范的去分析,这也正是我们做车评的价值所在。
伊索寓言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而这源于事物的内在的联系。正因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国人买车很容易听信他人的口碑,隔壁老王买了这车,听他说不错,选这车比较有保障。但就像上述这般,车主都还不懂如何分辨好坏,这样的口碑又有何参考价值可言。
另一方面,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老司机对自己的经验非常信赖,还要指导别人买车用车。经验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会过时。前段时间就有一件事让教授哭笑不得,一朋友买车,在纠结昂科威1.5T和途观1.8T,说看重空间和油耗,我给的建议是昂科威综合会更好,只是双离合的表现不尽人意,可以去试一下能不能接受。
结果他最后选了途观,本来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他的理由是他爸说美系车油耗太高,这就很尴尬了,昂科威1.5T搭配双离合最大的优点就是油耗低。而且现在通用旗下的车型全面轻量化和优化动力总成,燃油经济性绝对不再是短版了。
关于这个这个问题,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现在的局面是长久积淀下来的结果,大众也好,BBA也罢,现在的地位得益于早期品牌营销的基础打得好,品牌力与其他后来者拉开了少说十年的差距,要把他们拉下神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另一方面教授相信功不唐捐,很多专心做产品,在产品力上不断追赶甚至超越对手的品牌,市场是向着公开、透明、理性的方向发展的,最终会给他们公平的对待。